盛夏时节,阳光铺洒在合江县绿水青山间。近日,位于合江县先滩镇的梨树塆村黄背溪路段混凝土道路施工现场,梨树塆村8组村民李登科和工友们正用碎石铺设路基。在合江县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参加务工近20天的李登科盘算了一下:“每天170元,到现在已经有3000多元的务工收入了。”
近年来,合江县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已脱贫、易返贫等低收入群众干起来、跑起来,通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工代赈
(资料图)
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让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参与工程建设,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在先滩镇梨树塆村和显云寺村,合江县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已进行多日。
该项目计划修建4.5米宽20厘米厚混凝土道路2.8公里;土地整理80亩;新建3口100立方米水池;新建灌溉管网9公里。今年3月底开工建设,建设期为10个月,项目总投资415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衔接资金390万元,地方自筹25万元。项目主要服务于显云寺村、梨树塆村金钗石斛特色产业发展,为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先滩镇金钗石斛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外面千好万好不如家乡好。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收入不比外地低,还能建设家乡,真好!”谈起家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的好处,曾在外地打工的李登科连连说好。
“喊专业的施工队伍也是一样开工资,不如让村里的群众学习技能,就近就业,大家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让村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鼓起‘钱袋子’。目前,全镇有264人签订了务工协议,其中脱贫户53人,将发放劳务报酬105万元。”先滩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冯裕浩说。
鱼渔双授
“零工”变“常工”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让一个可能的救助对象,变成合格的建设者、劳动者,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亦是以工代赈的初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原则,先滩镇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项目内务工,解决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并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
除了“授人以鱼”,让群众在以工代赈中挣到钱,先滩镇还“授人以渔”,通过培训让务工人员掌握新的技能。项目建设期间,先滩镇开展了以工代赈政策、建设安全质量教育、常用施工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培训,让农村劳动力从“力工”变“技工”,从“零工”变“常工”。
同李登科一样,显云寺村3组的黄代勇也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政府让我去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我就留在了工地上工作。”黄代勇说,由于自身残疾,外出务工受限。以工代赈的项目下来后,工地负责人安排他收拾工具、看管材料。“如今,每天能保证有120元收入。”黄代勇开心地说。
冯裕浩说,以工代赈不仅是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党建引领
石尖尖上开出“致富花”
金钗石斛是合江县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合江县地理标志产品,其花朵和根茎有着较大的药用价值,又不占用耕地,不破坏植被等优势,先滩镇植被茂密,自然环境十分适合金钗石斛种植。从2016年开展种植以来,全镇已发展金钗石斛约3000亩,其中显云寺村、梨树湾村种植1500亩左右,已逐渐投产。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先滩镇金钗石斛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先滩镇为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了“党支部+党员示范种植+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发展金钗石斛产业。通过组织党员种植技术服务队,积极为农户开展选种育种、种植选址、种植技术等培训,并组织金钗石斛产品营销、创业培训等课程,持续带动群众参与金钗石斛栽培、种植。
“以工代赈的核心是‘为民’二字,就是要把握好项目建而有用、群众做而有获,以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同时,以工代赈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催化剂’,通过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短板,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等项目资金投入,从而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多元增收。”冯裕浩说。
(曾臻)
来源: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