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非棉纤维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仅在数量上对棉纤维进行了补充,更在功能与时尚方面与棉纤维相辅相成,为棉纺织产品赋予了更多的活力与创新力。”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在近日于福建长乐举办的“2023非棉纤维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上表示,非棉纤维在棉纺织行业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形成长效、安全的原料保障机制。
从再生纤维素纤维到差异化纱线,从高端混纺包芯纱到色纺、针织纱,从设备与专件器材的创新到新品拓展……该研讨会以“区域协同新高地 质量赋能新纺织”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代表,交流分享了非棉纤维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 研讨会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主办。
对于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董奎勇在会上提出五方面建议,即区域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培育专项领先企业;继续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融入时尚供应链。
受自然天气波动,国际国内金融政策等影响,当前我国棉花产需缺口依然明显。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王杨俊认为,受此影响,我国棉纺织行业非棉纤维的应用比重持续增加,福州长乐涌现了一大批非棉纤维纱线优质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以新型纤维应用为引领,在行业内具有品牌影响力。
“非棉纤维纱线生产企业要锚定自主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发挥集群产业链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原料多样化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创新产品;以企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提升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以数字化为抓手,加大智能装备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生产的系统性和决策科学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持续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产业链要加强基础领域协同研发力度,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王杨俊说。
“长乐区仍然是全国最大的非棉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年产能330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一半。”关于长乐区纺织行业发展情况,福州市长乐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燕飞介绍,目前,长乐区已经形成了纺织化纤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出了恒申、永荣、金纶、山力、新华源、金源、长源、锦源等一批千百亿级企业集团;加大技改投入,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以此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操作链。福建长乐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产业数据化转型示范标杆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纺织功能性新材料,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家纺织企业针对非棉纤维的产品开发及应用进行了经验分享。
福建市场主要以非棉纤维针织纱纺纱为主体,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吴腊梅从高品质针织纱的市场质量要求、针织纱的生产技术及管理创新、福建企业针织纱生产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她提出,福建企业需要关注加强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加快设备改造的步伐、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技术精湛,会纺纱,有创造力的技术团队。消化吸收智能化、科技化、系统化的技术手段,满足市场客户的质量要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为一种天然环保的纤维,竹纤维近年来受到行业的关注和青睐。河北佰斯特集团副总经理王建峰从质量控制、市场前景、产品实践案例等方面分析了新特品种细旦竹浆高端混纺包芯纱、高支纱研发实践与质控难点。“竹浆纤维自身拥有抗菌、除臭、除螨、吸湿、排汗等诸多优异性能,加之有50%超细旦涤纶‘骨架’支撑,其高端混纺产品的完美服用性能得到全新体验,细旦竹/涤高端混纺50/50 50s+40D及100s/2纱线定位高,市场占比在逐年增加前景乐观。”王建峰说。
再生纤维素纤维可自然生物降解,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型绿色纤维,在崇尚绿色、生态、有机、环保、健康的今天,绿色洁净纺纱理念深入人心,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应用获得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盛尊波分享了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预处理、生产工序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各工序温湿度控制的要点,为纺织厂纺制再生纤维素纤维提供借鉴。盛尊波表示:“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升级,越来越多的新型纤维和功能性纤维将被应用到纺织领域,纺纱企业技术人员技术突破,积累新产品开发经验,调整产品结构任重道远。”
近年来,为满足日益变化的下游需求,在上游原料研发技术不断突破的支持下,部分纺纱企业加快探索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之道,推动我国差异化纱线开发,为下游应用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长郑敏博介绍:差异化不局限于纤维的差别化,纱线的多组分,面料的多样化等,还包括功能的多元化,随着新原料制备方法、纺纱技术、织造技术及后整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要求的提高,单一化功能产品向多功能复合化转变成为必然趋势。多功能复合化将使纺织产品向着深层次和高档次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克服单一化纺织品本身的缺点,还可以赋予纺织品多种功能性。